有渗透力的语言
有渗透力的语言在于我们所说的话,对客户能产生内心的“扰动”。心理学中有一个干预是搅动潜意识,让他僵化的内心变得松动,可以接收新的观念和认知。所以当我们的语言有“渗透力”的时候,也是改变开始发生的时候。当然用什么语言得在第一条敏感的觉察的基础上,我们正确判断客户的心理动机以后,再使用他“能听懂、能接受、能被触动”的语言去点醒他。
案例:
有一个爸爸带孩子来了解课程,了解的时间很长,他对课程也都觉得可以,但就是迟迟下不了决心报名。并不是因为课程他觉得不好。只是他的焦虑和纠结的情结,如果他对我们没兴趣,他不会第一次来了又来第二次,每一次又都聊很久但就是迟迟做不了决定。
他的纠结有三点:
第一觉得孩子和以前的老师熟悉了再分开需要时间适应,担心适应不良。虽然以前的效果不好。
第二担心在我们这里学了没效果。
第三他要学、想长时间学,怕在我们这里没效果到时候又要重新找学校。刚开始我在解决他这些具体的异议上花了很多时间,结果怎么解释都是无解。
正确回应:
后来我意识到这是个“安全感”的问题,不在于具体的现实情况。依恋类型中有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很明显这个爸爸是个典型的不安全依恋的人,这是早期人格决定的。
他一方面想给孩子好的教育,一方面又很担心新的链接会不会也是不安全的,所以需要一种“确定感”。他中途问我:是不是我们这里的每个学员都能学好,有没有失败的案例。显然这个问题,不管回答“是”还是“否”都掉进坑里了。在对他有了理解之后,我先是共情了他纠结焦虑的难受,同时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告诉他:“爸爸的纠结一定不只是给孩子选择学校。就像比如有一份新的工作机会可能工资更高,机遇更好。但是如果你和原来的同事很熟悉了,和领导关系也很好而且领导还留你,你是不是也会感到特别纠结呢?是不是也会担心新的工作万一又出现什么风险。如果呆在原来的工作肯定感到更踏实,更安全。但同时就可能错失了更好得机会对不对。我想你对你的纠结很难受,对你的孩子你会不会希望他对人生能少一点这样的纠结,多一点做决定的顺畅呢?”
他的纠结是他的情结,而不是孩子当下学习的需要。在让他进行这样一个感受后,我再具体的层面再给他进行顾虑的打消。比如对于我们有没有失败的案例,我让他联想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重点中学的孩子并不是每一个都一定很好,但是概率和比例是不是要大于普通的学校。因为他们获得的资源更多更优质,所以家长不会纠结肯定优先送去重点中学。再把他核心问题意识化之后,再解决小的疑虑便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