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的 “精神内耗”,对孩子而言就像 “心里装着一团乱麻”:纠结、自卑、恐慌等情绪在心里互相拉扯,明明没做什么体力活,却总觉得疲惫,连最喜欢的游戏、学习都提不起兴趣。
很多家长疑惑:“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怎么还会内耗?” 其实,孩子的内耗不是凭空来的,大多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 —— 喋喋不休的唠叨、情感绑架的控制、过高的期待,都会悄悄耗尽孩子的心力。想帮孩子远离内耗,先从读懂 “内耗的根源” 开始。
警惕!这3类家庭,最容易养出 “内耗娃”
孩子的内心像一块海绵,会吸收家庭里的每一种情绪和态度。以下3种家庭模式,容易让孩子陷入 “自我拉扯”,慢慢失去活力。
1. 喋喋不休的 “唐僧式” 家庭:唠叨多了,孩子就 “沉默了”
知乎上有个热议话题:“为什么孩子不愿和家长沟通?” 最高赞回答只有5个字:“唠叨个不停。” 很多家长觉得 “唠叨是为孩子好”,比如 “快点写作业,别磨蹭”“你怎么又把玩具扔一地”“说了多少遍,出门要带水杯”,可反复的叮嘱只会让孩子产生 “抵触感”。
就像朋友家的孩子,小学时每天被妈妈的唠叨包围:吃饭时被说 “吃快点,别挑食”,写作业时被说 “坐姿不对,眼睛要近视了”,就连玩的时候都被说 “别疯跑,小心摔了”。后来孩子越来越沉默,妈妈问什么都只说 “嗯”“知道了”,有心事也从不跟家里说 —— 长期的唠叨切断了亲子间的 “情感通道”,孩子找不到可以安心倾诉的人,心里的小情绪只能自己扛,慢慢就陷入了内耗。
唠叨的本质,是家长把 “焦虑” 传递给了孩子。孩子会觉得 “我怎么做都不对,妈妈总不满意”,进而怀疑自己 “是不是真的很差劲”,内心被 “想做好却怕做错” 的纠结填满,自然没精力去关注学习和生活。
2. 情感绑架的 “内疚式” 家庭:用 “自我惩罚” 逼孩子听话
综艺《不要小看我》里,有位妈妈的教育方式让人心疼:只要女儿没达到她的要求,她就扇自己耳光,看着女儿惊恐的表情,还得意地觉得 “这方法管用”。可她不知道,这种 “内疚式教育” 是隐形的暴力 —— 孩子的 “听话” 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出于 “害怕妈妈受伤” 的恐惧,心里会悄悄埋下 “我必须做到完美,否则就是我的错” 的种子。
这类家庭里,家长常说 “我为你放弃了工作,你怎么还不努力”“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要是不听话,妈妈就不开心了”。孩子会把家长的 “不开心” 归咎于自己,产生强烈的内疚感:“是我不好,才让妈妈这么难过”。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孩子会强迫自己 “迎合”,比如明明不喜欢弹钢琴,却因为妈妈说 “这是为你好” 而坚持;明明考了90分很开心,却因为妈妈说 “怎么没考100分” 而自责。
长期活在 “内疚” 里的孩子,内心会被 “自我谴责” 占据:“我做得还不够好”“我对不起爸妈”,既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又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内耗也就随之而来。
3. 追求完美的 “高期待” 家庭:把 “优秀” 变成孩子的负担
现在很多家长陷入 “内卷”,对孩子的期待越来越高:“别人报了3个兴趣班,我们不能少”“这次考了班级第5,下次要冲第 1”“钢琴要过10级,书法要拿奖”。他们眼里容不下孩子的 “不完美”,孩子写错一个字就批评 “怎么这么粗心”,画画没画好就说 “你怎么一点天赋都没有”,把 “教育” 变成了 “苛责”。
邻居家的孩子从小被要求 “必须优秀”,妈妈每天盯着他的成绩,只要退步就会说 “你看XX比你强多了”“我花这么多钱培养你,你就这点出息”。孩子明明很努力,却总达不到妈妈的要求,慢慢变得自卑:“我怎么这么没用,总让妈妈失望”。后来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沓,甚至偷偷撕作业本 —— 过高的期待像 “枷锁”,缠住了孩子的脚步,让他在 “想优秀却怕失败” 的焦虑里不断内耗,最终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内耗对孩子的伤害,比你想象中更深
精神内耗就像一只 “隐形的恶魔”,悄悄吞噬孩子的精力和活力。慕尼黑大学经济心理学家莎拉・迪芬巴赫指出,内耗的孩子会出现 “做事犹豫不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容易累” 等表现,长期下来,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健康。
班主任曾在家长会上分享过一个案例:班里有个天赋很高的男孩,成绩稳居前列,性格也和善,可初二时父母开始闹离婚,家里每天争吵不断。男孩一夜之间 “被迫长大”,不仅要自己做饭、整理房间,还要安慰崩溃的妈妈。表面上他很懂事,可内心早已被 “害怕父母分开”“不知道未来怎么办” 的焦虑填满 —— 上课听不进课,考试敷衍了事,甚至偷偷躲在厕所里哭。班主任说:“当孩子的心里装满了负面情绪,又怎么能安心学习?”
武志红老师也讲过一个9岁男孩的故事:男孩乐乐因为有 “自杀倾向” 被学校建议停学,平时在学校里上课捣乱、欺负同学,对自己的 “自杀行为” 却满不在乎。深入了解后才发现,乐乐的妈妈对他控制欲极强,每天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不允许他有自己的想法。乐乐找不到情绪出口,只能用 “叛逆” 来对抗,可内心的痛苦却越积越多,最终走向自我伤害。
内耗的孩子,就像背着沉重的包袱前行,他们既要对抗心里的负面情绪,又要应付外界的要求,慢慢就会失去 “向前走” 的力气。
3招帮孩子远离内耗,养出阳光有活力的娃
想要孩子摆脱内耗,关键是给他们的内心 “松绑”—— 用健康的亲子关系、适度的期待、正确的角色定位,帮孩子把心里的 “乱麻” 理顺,让他们重新找回活力。
1. 用 “PEERE 法则” 沟通:让孩子敢说、愿意说
哈佛大学提出的 “PEERE 法则”,能帮家长建立健康的亲子沟通模式,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具体怎么做?
暂停(Pause):当发现孩子情绪低落、做事拖沓时,先停下手里的事,别忙着批评,比如孩子写作业走神,别直接说 “你怎么又不专心”,而是先放下手机,坐在他身边;
参与(Engage):耐心询问孩子的情况,比如 “你刚才一直在叹气,是不是遇到什么麻烦了?可以跟妈妈说说吗”,引导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
鼓励(Encourage):不管孩子说的是 “小事” 还是 “难题”,都要肯定他的表达,比如 “你能跟妈妈说这些,真的很棒”;
反馈(Reflect):帮孩子梳理问题,给出建议,比如孩子说 “同桌不跟我玩了”,可以说 “你可以试着主动跟他分享玩具,或者问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
衍生(Extend):拓展孩子的思路,比如 “下次遇到这种情况,除了跟妈妈说,也可以自己想想办法,妈妈相信你能处理好”。
当孩子感受到 “父母愿意听我说话,还会帮我”,心里的情绪就有了出口,自然不会陷入内耗。
2. 做 “园丁式” 父母:别控制,多包容
儿童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里说,“木匠式父母” 总想把孩子打造成 “自己想要的样子”,而 “园丁式父母” 会为孩子创造 “适合生长的环境”,尊重孩子的天性。
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哪怕画得 “不专业”,也别批评 “你这画的是什么,一点都不好看”,而是说 “你画的天空颜色很特别,能跟妈妈说说你画的故事吗”;孩子考试没考好,别指责 “你怎么这么笨”,而是说 “我们一起看看错题,下次注意就好”。
“园丁式” 父母不会用 “完美” 要求孩子,而是接受孩子的 “不完美”—— 允许他偶尔偷懒,允许他有自己的兴趣,允许他慢慢成长。当孩子不用再 “迎合” 父母的期待,就能把精力放在 “自己喜欢的事” 上,内耗自然会减少。
3. 做 “60 分父母”:别把期待变成压力
后藤由纪子在《七分刚刚好》里说:“有能力,就努力做;没能力,就适可而止。” 养孩子也是如此,不必追求 “100分的完美”,做 “60分父母” 就够了 —— 不强迫孩子 “必须优秀”,而是帮他找到 “自己的节奏”。
比如别总拿孩子跟别人比,而是关注他的 “进步”:“你这次比上次多对了3道题,越来越棒了”;别给孩子报太多兴趣班,而是问他 “你最喜欢哪个,我们就选一个坚持下去”;别把 “学习” 当成孩子的唯一任务,而是让他有时间 “玩”—— 比如每天留1小时,让孩子去楼下疯跑、拼积木、看漫画,让他在玩耍中释放压力。
经济学上的 “带宽理论” 说,每个人的心智容量有限,装太多东西就会 “卡顿”。孩子的情绪也是如此,当家长放下 “过高期待”,孩子心里的 “压力” 就会减少,才有精力去探索世界、发展自己。
帮孩子卸下心里的 “包袱”
孩子的世界本该是阳光明媚的,别让 “内耗” 遮住他们的光芒。内耗的根源,往往藏在家长的 “唠叨、控制、高期待” 里;而解决内耗的钥匙,也在家长手里 —— 用耐心的沟通代替唠叨,用包容的态度代替控制,用适度的期待代替苛责。
当孩子感受到 “无论我做得好不好,爸妈都爱我”“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慢慢成长”,心里的 “包袱” 就会卸下,内耗也会随之消失。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轻松的环境里长大,心里没有纠结和焦虑,只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晋小鹰快乐学习动力营为孩子们设定了一系列既具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目标,如完成一项创意手工、参与一次团队竞赛等。
每达成一个小目标,孩子们就能收获积分,这种即时反馈机制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动力,更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就感和快乐。
在这里,目标与快乐并行不悖,孩子们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享受着成长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