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托管班经营者都会陷入这样的困境:校长事事亲力亲为,累得团团转;招生时家长听两句就摇头,续班率上不去;老师积极性不高,团队像盘散沙…… 其实,这些问题并非无解,关键是要找对方法,跟上时代的节奏。
一、先改观念:别用老办法应对新变化
“我开托管班十年了,一直这么干,怎么突然就不行了?” 有位校长曾这样吐槽。但现在的托管市场早已不同:家长刷着抖音选机构,孩子对 “枯燥托管” 不买账,死守 “看孩子、盯作业” 的老思路,只会越来越被动。
互联网时代,托管班经营者得先更新 “大脑操作系统”:
看看家长在关注什么:现在的家长不光问 “作业能不能写完”,更关心 “孩子习惯好不好”“有没有素质拓展”“老师有没有耐心”。多刷家长常逛的社群、短视频平台,比闷头发传单有用。
借力工具提效率:用家校沟通群实时发孩子动态,比家长接孩子时说 “今天表现好” 更有说服力;用在线表格统计作业完成情况,比手写登记省时还清晰。
别怕 “折腾”:有位校长试着让老师拍 “托管日常” 短视频,没想到一条 “孩子自己整理书包” 的视频火了,不少家长留言 “就想让孩子学这个”,当月咨询量翻了倍。
观念不变,再努力都是 “原地踏步”。托管班要做的不是对抗变化,而是顺着趋势调整 —— 家长在哪,孩子喜欢什么,我们就往哪走。
二、说清特色:别让家长觉得 “你和别人没区别”
招生时最尴尬的场景:你说 “我们老师负责”“环境好”,家长点头说 “都一样”。其实,不是家长挑剔,是你没说出 “只有你能做到的事”。
托管班的 “卖点”,得像锥子一样扎进家长心里:
从家长痛点出发:如果周边托管都在拼 “作业辅导”,你可以说 “我们每天留20分钟,教孩子自己检查错题,开学后作业效率提升30%”(解决家长 “孩子依赖辅导” 的焦虑)。
用具体场景代替空话:不说 “我们注重习惯培养”,而是说 “孩子进班先换鞋、放书包,每天重复这两步,现在不少家长说‘家里也能自己收拾了’”。
打差异化标签:有个托管班主打 “食育托管”,每天让孩子参与择菜、摆餐具,家长觉得 “既能托管又能学生活技能”,哪怕收费高一点也愿意来。
招生不是 “推销托管”,而是告诉家长 “选择你,能解决什么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三句话说清特色,比说半小时 “我们很好” 更有效。
三、激活团队:别让校长一个人 “扛大旗”
“我每天最早到最晚走,老师却总盼着下班”—— 这是很多托管校长的心病。其实,托管班不是 “校长一个人的生意”,能让每个老师都发挥优势,才能轻松做管理。
试试这两个办法:
让老师 “做自己擅长的事”:有的老师会带孩子玩游戏,就让她负责课后活动;有的老师特别会和家长沟通,就让她牵头家校群互动。不用强求 “全能”,但要让每个人都有 “我在团队里很重要” 的感觉。
用 “小激励” 代替 “大道理”:某托管班设了 “每周亮点奖”,谁让孩子主动整理了书桌、谁收到了家长好评,就奖励半天假或一张电影票。成本不高,却让老师觉得 “付出被看见”。
团队拧成一股绳的关键,不是校长天天喊 “加油”,而是让每个人都清楚 “目标是什么”“做好了有什么好处”。校长要做的是 “搭台子”,而不是 “自己唱戏”。
最后想说:托管班的竞争力,藏在 “变与不变” 里
不变的是初心:把孩子照看好,让家长放心;要变的是方法:用新观念看市场,用特色抓需求,用团队提效率。
别被 “校长累、招生难” 困住,从今天起:花 1 小时看看家长在聊什么,提炼一个托管班的独特卖点,找每位老师聊聊 “你擅长什么”—— 小改变,往往能带来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