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跟不少机构的老板、校长交流,发现一个现象:面对经济下行的“寒气”,有些校外机构朋友,心里那根绷紧的弦,似乎松了。
员工躺平,我们还能管、还能教、还能激励;
但如果老板自己先躺平了,那这艘船,谁来掌舵?谁来破浪?
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这个事儿:相比员工躺平,更可怕的是老板躺平!
01为啥说老板躺平更可怕?这船沉了,船长得负全责!
我知道,大家现在都很难。招生压力大、成本蹭蹭涨、家长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大环境这股“冷风”吹得人心里发慌。刷短视频,满屏都是“别投资、别创业、少花钱、躲风头”,连身边的亲人朋友也劝:“悠着点,别折腾了”。
这种时候,老板心里犯嘀咕,想喘口气,甚至想“猫”起来躲一躲,太正常了。但是,战友们,咱们的位置不一样!
员工是水手,老板是船长。水手可以暂时迷茫、可以喊累,但只要船长还在坚定地掌舵、指明方向,船就有希望。可如果船长自己先泄了气、松了手,甚至躺下了,这艘承载着几十、上百个家庭期望(员工家庭、学生家庭)的船,离触礁还远吗?
员工躺平,影响的可能是个人的业绩和成长;
老板躺平,动摇的是整个机构的根基——军心散了,方向没了,现金流断了,口碑砸了,最终关门大吉,受伤最深的是谁?
是信任我们的家长和孩子,是跟着我们打拼的兄弟姐妹!
所以我说,员工躺平尚可救,老板躺平真没救!
02看清现实:咱们这片土壤,压根儿就不是“躺平”能活的!
很多劝人躺平的声音,看着“佛系”,听着“有理”,但大家冷静想想,那套逻辑在咱们这儿,行得通吗?我这些年观察分析中国的国情,总结了几点,大家听听是不是这个理儿:
“卷”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法则:
咱中国人口多、聪明人更多、还贼勤奋!资源就那么多(想想咱们的场地租金、人力成本),你不拼,别人就抢走了。这不是咱想不想“卷”的问题,是环境逼着你必须动起来!想想非洲、印度某些地方,可能躺躺还行,但在咱们这儿,躺平=出局=被淘汰。托管行业更是如此,周边三公里内好几家机构,你躺下了,生源瞬间就被别人“卷”走了。
“低福利”意味着没人给你兜底:
咱别羡慕欧洲那种高福利。咱们国家的社保体系还在完善,指望靠那点退休金或者国家救济舒舒服服躺平?不现实!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医疗、一家子的开销,哪样不是真金白银?咱们做托管的,更懂教育投入有多大。老板躺平了,机构没了收入来源,这些现实压力不会消失,只会加倍压过来。
“政策市”专治各种“躺平不服”:
国家想让大家动起来,办法多着呢!降息(让你存钱没收益)、温和通胀(让你的存款购买力悄悄缩水)、刺激消费政策(比如鼓励生育配套)……这些都是信号!你想靠手里有点积蓄或者几套房子吃老本?看看房价走势,还躺得住吗?国家有的是办法“唤醒”你。托管行业也是政策敏感行业,合规要求、安全标准、课后服务政策……不主动适应、积极争取,躺平就是等死。
“下行周期”比你想的长:
经济有周期,寒冬来了,它不会三两天就过去。看看日本、看看历史,经济调整期动辄十几二十年。咱们手里的那点“余粮”,够躺几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躺平期间,物价在涨,你的资产(包括机构品牌、口碑)在贬值,你的能力在退化,等你想再起来,市场早变了,人也跟不上了。托管行业是刚需,但竞争格局会重塑,躺平意味着主动放弃未来的牌桌席位。
“金字塔结构”摔下去容易爬上来难:
咱们社会结构像金字塔,越往上越难。咱们做托管,好不容易在城市立足,有点小事业,算是中产或努力向上的一群。一旦躺平滑落,再想爬回原来的位置,难如登天!对咱们自己,对孩子的未来,影响都是巨大的。想想那些被列为“老赖”的,连高铁飞机都坐不了,那种日子,是咱们想要的吗?
所以,看清了吧?这片土地,这个时代,这个行业,根本没有留给“躺平老板”的舒适区!
所谓的“躺平躲风头”,很可能就是慢性自杀。
03躺平的代价:远不止钱包缩水那么简单!
老板一躺平,连锁反应马上就来了:
现金流瞬间告急:
不主动招生、不创新服务、不维护客户,收入锐减是必然。房租、工资、水电这些固定支出可不会停!很快你就会发现,账上的钱像阳光下的雪一样消融。
团队士气崩盘:
老板是主心骨。你躺下了,员工看在眼里,他们心里会怎么想?“老板都没信心了,这公司是不是要完了?”“我也混着等解散吧”。军心一散,优秀人才肯定先跑,剩下的人也难有战斗力,服务品质必然下滑,形成恶性循环。
口碑加速崩塌:
服务跟不上,家长不满意,退费、投诉接踵而至。负面评价在家长群里、社区里迅速传播。辛辛苦苦积累多年的口碑,可能几个月就毁于一旦。重建?比新建还难十倍!
个人能力退化,与社会脱节:
市场瞬息万变,托管政策、教育理念、家长需求、招生手段都在更新。躺平意味着你主动切断了与市场的连接,认知会迅速落后。等你想再干,发现自己已经看不懂、跟不上、玩不转了。
心理崩溃,万劫不复:
从有事业、有奔头、受人尊敬的老板/校长,滑落到负债累累、众叛亲离的境地,这种心理落差是毁灭性的。焦虑、抑郁随之而来,严重者甚至可能走向极端。日本经济萧条期的教训,血淋淋地摆在那里。
这些代价,哪一个是我们能承受得起的?
躺平,绝不是避风港,而是通往深渊的快车道!
04破局之道:老板必须带头“奔跑式生存”!
那怎么办?难道就在寒冬里等死?
当然不是!越是艰难,越考验老板的智慧和韧性。
躺平是绝路,奔跑是生路!
我给大家几点接地气的建议:
调整心态,认清现实,放弃幻想:
彻底丢掉“高福利躺平”的幻想。接受“内卷”是常态,把它当成生存能力的磨刀石。把目标从“做大做强”先调整为“活下去,活得更久一点”。信心比黄金贵,老板的信心是机构生存的基石!
极致降本,向管理要效益:
砍掉“流血”项目: 立刻马上!评估所有业务线,不赚钱、前景不明、严重拖累现金流的,壮士断腕!聚焦核心托管业务。
精兵简政,人效为王: 优化团队结构,合并岗位,提升核心员工人效。与其养一堆闲人,不如高薪留住骨干。灵活运用兼职、外包。
“抠”出每一分钱: 重新谈判房租、供应商价格;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水电物料精细化管理。省下来的都是利润!
死磕现金流,这是生命线:
狠抓续费和转化: 老客户维护成本最低!提升服务质量,用心留住每一个在读生。设计有吸引力的续费方案、转介绍奖励。
创新小步快跑,创造新收入点: 别贪大求全。比如:
针对放学早的小学生,推出“精品作业速解”小课包(高频、刚需)。
利用周末或假期,开设“托管+”特色短课程(如专注力训练、科学实验、绘本戏剧),轻资产运营。
探索与周边异业(文具店、书店、运动馆)合作引流、分成。
预付费要谨慎更要智慧: 设计合理的年费/学期费优惠,绑定核心客户,但要确保有足够的服务能力和风险准备金。
拥抱变化,借势政策:
紧盯“一老一小”国策: 课后服务、假期托管、社区养老托幼结合点,都是政策鼓励的方向。积极了解本地政策,看能否申请补贴、场地支持或成为定点服务机构。
用好政府“暖企”工具: 关注是否有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社保缓缴、低息贷款等政策,能申请的一定要争取。
老板亲自下场,激活团队:
走到一线去! 亲自参与招生咨询、家长沟通、危机处理。你的态度和行动,是最强的动员令。了解最真实的市场声音。
与团队共担压力,共享愿景: 坦诚沟通现状和计划,建立更灵活的薪酬机制(如保底+业绩提成/利润分成),让核心团队真正与机构共进退。
带头学习,保持敏锐: 关注行业动态、学习新的管理方法、教育理念、营销工具(比如用好企业微信做私域)。老板不进步,机构难发展。
05结语:跑赢身边的人,就能活到春天!
经济寒冬确实冷,周期也可能很长。但大家记住我在很多场合说过的一句话:森林里遇到老虎,你不需要跑赢老虎,你只需要跑赢你身边的人!
在托管的赛道上,我们不需要立刻逆天改命、创造奇迹。我们要做的,是比那些已经躺下或者准备躺下的同行,
多坚持一天,多用心一点,多创新一小步,多省下一分钱,多服务好一个孩子和家长!
活下来,就是最大的胜利!
只要咱们还在场上奔跑,就保留了所有的可能性。我相信咱们中国孩子的教育需求不会消失,我相信咱们托管人的价值不会磨灭,我相信度过这段艰难时期,行业会迎来更健康的生态。而能活到那个时候的,必定是那些在寒冬里依然选择奋力奔跑的船长和他们的船!
晋级总部今年不仅没躺平,反而在加大投入(会议、团队、线上推广),为什么?因为我看得清楚,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发出声音,越要抢占心智,越要夯实基础!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信心,对教育的未来有信心,更对各位,有能力、有担当的托管人,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