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这条路啊,说长是真长,活个八九十岁现在也不稀奇。但说短也短,关键的转折点,往往就浓缩在那几步上。
路遥先生《人生》开篇那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真是戳中了一代人的心窝子。
这漫长人生里,真正能让你“赢在转折点”,甚至能“决定终身”的那段黄金时期,到底是哪几年?它为什么如此重要?我们又该如何把握?
01太嫩不行,太老也不行,黄金期在哪?
人生关键就那么几步,那到底哪个年龄段发力最好?是不是越年轻越好?“出名要趁早”嘛?
→年轻的时候(特别是20出头到30岁左右),真不是干大事的最佳时机。
为啥?那时刚从学校出来,理论学了不少,但实战经验几乎是零。就像刚出栏的小牛犊,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冲,但也容易说傻话、办莽撞事。为啥?纸上得来终觉浅,没经历过社会的摔打,对“做人”这门最深的学问,体会太浅!就算有些年轻人运气好、能力强,早早冒了尖(比如体制内年轻干部、商界新秀),但持续跟踪你会发现,这些“少年得志”的,大概率很难笑到最后。
不是“未必”,是“大概率”!就像我当年在报社,见过34岁就干到副厅级的“少帅”,风头无两,结果呢?43岁就进去了。其上台之初,钱江晚报总编席文举当我面评价他的话,我至今记得:“少年得志未必好事,大器从来都是晚成。”这话当时让我们全场鸦雀无声,后来也真应验了。
为啥?年轻人做事能力可能强,但做人的火候、对底线的坚守、对复杂人际的驾驭,往往还没修炼到位。就像王思聪,拿着几个亿创业,结果呢?挥霍一空。他缺的不是钱,是那份在实战中打磨出来的沉稳、韧性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那老了行不行?更不行!
身体首先就跟不上。我自己深有体会,过了50,眼睛花了,腰酸背痛了,精力大不如前。熬个夜?年轻时睡一觉就生龙活虎,中年得缓两三天,现在?调个时差都得十天半月!
更重要的是,“做人”的习惯、思维模式,到这个年纪基本定型了,像茶杯上几十年的茶垢,很难洗掉。 别人也不好意思、甚至不敢指出你的问题(想想公交车上那些不讲理的老人,谁愿意去说?)。失去了“他律”,光靠“自律”去改掉几十年的老习惯,太难了!
所以,老了,身体和改变的可能性,都很难支撑你再创大业。
02黄金十五年,为啥是33到48?
排除了年轻和年老,那人生的“黄金期”到底在哪?我总结,就是33岁到48岁这十五年! 为什么是这十五年?它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
→身体是本钱,精力正巅峰:
这个阶段,身体机能处于相对巅峰状态。能加班,能熬夜(当然我不提倡,但必要时顶得住),恢复能力也强。不像年轻人透支后无知无畏,也不像年长者熬一次伤筋动骨。这是干事业最硬核的基础!
→经验值满格,能力被认可:
从23岁左右大学毕业,到33岁,十年社会大学的摔打,足够了!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派”,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实战经验,完成了从“知道”到“做到”的关键转化。你的智力、反应、学习能力依然在线,而且能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更重要的是,这个年纪的人,在单位、在社会上,容易被当成“靠谱”的人! 做事能力强?很可能被委以重任,带团队、挑大梁。能力一般?只要踏实靠谱,机会也比年轻人多。为啥?别人跟你沟通省心,不用事事解释“为什么”,你知道轻重,能自觉把事情做好。
→胆识魄力在,理性不蛮干:
这个阶段,你依然觉得自己“年轻”,还有那股“大不了从头再来”的冲劲和胆魄,敢想敢干,执行力强。但和真正的毛头小伙不同,你多了十年沉淀下来的理性,不会轻易蛮干、瞎闯。这份“有勇有谋”的状态,千金难买。
→开悟做人道,团队是王道:
这是最最核心的转变! 年轻时可能光顾着埋头做事、冲冲冲。到了这个阶段,吃过亏、碰过壁,才真正开悟:“做人的高度,决定事业的高度!” 你开始深刻理解组建团队、融入团队、依靠团队的重要性。不再迷信个人英雄主义,明白“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就像我自己,40岁经历车祸后开始反省,真正修炼做人,事业才进入顺畅发展的快车道。当老板的懂得凝聚人心了,当员工的懂得协作借力了,这才是事业腾飞的关键燃料!
→责任成铠甲,负担未压顶:
“上有老下有小”是现实,但在这个阶段,它恰恰成了优势!它让你更有责任感和担当,成为你行事的“软肋”,让你做事有底线、有顾忌,不敢轻易去赌、去铤而走险(想想那些违法乱纪的代价,你承受不起)。同时,这个阶段的负担又相对可控:父母身体大多尚可,医疗负担不重;孩子还小,还没到买房买车、巨额彩礼嫁妆的“烧钱”阶段。
你有空间和精力,以自己为中心,以成长为中心,以事业(搞钱)为中心,去全力打拼!
03黄金十五年,怎么过才不枉费?
知道了黄金期在哪、为什么重要,那最关键的问题来了:这宝贵的十五年,到底该怎么过?
→核心就一个字:忙!
这十五年,不是用来享受安逸、风花雪月的!它就是老天给你干事创业、奋力打拼的专属时间窗口。小时候在玩,老了干不动,年轻时干不成,半老不老时身体又跟不上。这十五年,就是让你“忙”起来的!
→忙什么?主旋律是“搞钱”搞事业!
别误会,不是让你唯利是图。而是说,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创造价值、积累财富、打牢事业根基。谈情说爱是年轻时的主题曲,到了三四十岁,生活的真相往往就是各种经济关系、责任担当。减少无谓的感情纠葛,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如何提升自己、如何让事业更上一层楼、如何为家庭未来奠定更坚实的经济基础上。“搞钱”的本质,是创造价值、承担责任。
→成功三要素:入对行、跟对人、坚持住!
入对行:
选择大于努力!选一个有前景、能持续、不容易“夭折”的朝阳行业。就像我当年选择学生托管,看准了它的刚需性和政策稳定性,避开了教培和幼儿园的政策风险。行业选错了,再努力也事倍功半,甚至可能一夜归零。
跟对人:
行业选对了,跟的团队、领导不行,也白搭!要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积极上进、能相互学习扶持的伙伴,跟一个值得追随、能学到东西的领路人。在晋级,我庆幸我们凝聚了这样一群肯吃苦、爱学习、愿打拼的人。
坚持住:
这是黄金十五年的灵魂! 选定了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一个好的平台和团队,就要沉下心来,深耕细作,坚持十五年! “三年变内行,十年成专家”,你把人生最黄金的十五年,专注投入在一个领域、一件事、一群人身上,大概率会有所成就!
这种专注的力量,能决定你晚年的生活质量、一生的幸福指数,更能为下一代打下坚实的基础!晋级走过21年,很多伙伴从为黄金期准备,到进入黄金期,再到即将完成黄金期,他们的坚持,就是最好的证明。
为什么我认为人生的黄金期是33岁到48岁这十五年呢?最后揭晓谜底吧:我就是33岁那年才从报社辞职,真正跳进创业的大海开始扑腾。到48岁,我觉得自己积累够了,也有了些底气,才开始慢慢退出一线转战幕后,一边做创新性研发,一边把更多时间留给家庭和生活。
回头看看,正是33岁到48岁这奋力拼搏的十五年,为我后来的相对从容打下了基础。无论遇到疫情还是经济波动,心里那份“见招拆招”的底气,都源于这十五年积累的财富(不仅是金钱,更是经验、人脉、智慧、团队)、练就的“做人”功夫和真正强大的内心。
人生的道路漫长,但真正能让你“扼住命运咽喉”、实现跃升的黄金期,浓缩在33岁到48岁这关键的十五年。它不长,只占人生约六分之一。但它足够厚重,足以决定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