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接触了成千上万的同行,大家坐在一起,聊到最后,十有八九都会拍着大腿叹口气:还是人的问题啊!
团队,成了我们心中最深的痛,也是最难解的结。
01你的团队,是不是也陷在“赌徒困境”里?
我们先来对号入座一下,看看这些场景你熟不熟悉:
看不透,只好“赌”:
一个新员工进来,你看他简历普通,面试也一般,但你心里会想:“万一他是个潜力股呢?万一培养一下,将来能创造价值呢?”于是,你投入时间、精力、工资去培养他。这个过程,像不像在赌桌上押注?你押的不是他,而是你心里那点“万一”的侥幸。
走不掉,只能“熬”:
更难受的是那种员工,他能力不强,业绩不好,但也不犯大错,从不主动说离开。他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你明知道他可能是个“负资产”,在消耗你的资源和团队士气,但你就是不甘心——我已经投入这么多了,现在让他走,前面不是白干了吗?而且,你甚至不好开口辞退他。结果,他在这“熬”一天,你就亏一天。
养大了,他却“跑”了:
最让人心痛的是,你辛辛苦苦花一两年时间,把一个小白培养成了骨干,能独当一面了,他跟你提离职了。前期所有的投入,瞬间清零。你不仅损失了一员大将,还可能为自己培养了一个竞争对手。
这些痛点,根源就在于“人太复杂,人心会伪装” 。他说他想好好干,可能心里正在网上投简历;他今天表现积极,可能只是装给你看。我们做老板的,没有火眼金睛,在“识人”这件事上,我们吃亏太多,交的学费动辄几十万、上百万。这种“赌徒”心态,让我们做企业做得特别累,特别没有安全感。
02学习是一面照妖镜,更是一块试金石
当我们在“用”上对员工施加压力,他会抵触、会对抗、会磨洋工,他甚至会去劳动部门投诉你。但当你在他“学”上施加压力,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一,学习是“政治正确”,让员工无话可说。
你让他“往死里用”,他觉得你在剥削他。你让他“往死里学”,他心里再不愿意,嘴上很难反驳。因为从爹妈到老师,全社会都在告诉他“学习是为你自己好”。我们的起心动念是正的,我们是希望他进步,是为他负责。他最大的反抗,无非就是自己离开,而这,恰恰帮助我们完成了筛选。
第二,学习是态度最真实的“检测仪”。
能力可以伪装,态度却很难长期伪装。一个员工,让他每天拿出工作时间、甚至下班休息时间来学习、记笔记、分享、考试,他能坚持下来,至少说明三点:1. 他有吃苦耐劳的精神;2. 他对你的管理有基本的服从性;3. 他愿意为这份工作付出额外成本。反过来,一个连这点学习都不愿意承受的人,你敢指望他在工作中攻坚克难?你敢把重要的班级、重要的客户交给他吗?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就是他未来对待工作的态度。
第三,学习是去伪存真的“加速器”。
传统的观察和磨合,可能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久。而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能把这个过程急速缩短。那些心猿意马、本就打算骑驴找马的员工,会在这种压力下迅速现出原形。他本来就在纠结走不走,你这边一要求下班学习,那边一派他外出培训要打欠条,他立马就崩溃了,第二天就提交离职申请了。这对于我们老板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我们没用他太久,没在他身上浪费太多感情和金钱,就快速识别出了一个不合适的人,这是为我们自己、为团队及时止损啊!
03实践效果:团队优化了,老板解脱了
当我们把“学习”这套机制系统化地运行起来,你会发现校区的变化:
1、负资产自动清零:那些不认同你、不愿意付出、总想着跳槽的员工,会像被大浪淘沙一样,快速地被筛选出去。你的团队变得干净了,不再有那种“出工不出力”的隐形消耗。老板再也不用陷入“要不要开除他”的内心煎熬,因为你把选择的主动权,巧妙地交还给了员工自己。
2、潜力股加速成长:真正有上进心、想进步的员工,会非常珍惜这种学习机会。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下,他们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可能别人需要一年才能具备的能力,他三个月就掌握了。这意味着,他能更快地从“公司为他花钱”的阶段,进入到“他为公司赚钱”的阶段。我们老板的投入产出比大大提升,用人成本显著下降。
3、团队凝聚力空前增强:最后能留下来的是一群认同“学习进步”价值观的人,是一群能吃苦、能打硬仗的人。大家学一样的东西,考一样的试,有共同的奋斗记忆,这叫“学相同才能思相近,思相近才能言相合,言相合才能行相符”。这样的团队,不再是简单的“团伙”,而是真正心在一起的“团队”。人在一起叫聚会,心在一起叫团队!
有团队,才有一切。团队优化了,我们老板才能真正从繁琐的人事管理中解脱出来,去思考战略、谋划发展。你会发现,校区不再是消防队,你不再是救火队长,管理变得轻松,效益自然节节攀升。
希望进一步了解实操4大方法,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会有客服老师联系您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句话听起来很狠,但背后是我们对事业的责任,也是对员工未来的负责。
学不死的,最终都成了团队的脊梁,也成就了他自己更值钱的未来;学“死”了的,我们也不必惋惜,因为他本就不属于这里,他的离开,是为我们双方都节约了最宝贵的资源和时间。
对待学习的态度,就是对待事业的态度,最终,也决定了我们每个人能抵达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