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话了!”“赶紧写作业!”—— 托管班老师每天喊到嗓子疼,孩子却该干嘛还干嘛。其实,纪律不是靠 “吼” 出来的,而是靠 “设计” 出来的。试试这3个方法,让作业时间安静有序,老师省心,孩子也能专注学习。
方法一:用 “小组合作”,让孩子自己管自己
托管班人多,老师顾不过来?不妨把 “管理权” 分给孩子。
按4人一组划分小组,每组选一个 “小组长”—— 不用成绩最好的,选那些有点小调皮但有号召力的孩子更合适。给小组长一个 “小任务”:提醒组员 “现在是写作业时间”“别打扰别人”。
再搞个 “安静星” 积分制:每组当天没人说话、都专注写作业,就贴一颗星星;每周星星最多的组,奖励 “优先选活动”(比如先玩10分钟益智游戏)。
有个托管班老师试过这招:以前总打闹的几个男孩,当了组长后突然 “懂事” 了,不仅自己不说话,还会悄悄拉一把想聊天的同学。“为了小组赢星星”,成了比老师说教更管用的约束。
关键:让孩子觉得 “纪律不是老师的事,是我们自己的事”,积极性自然就来了。
方法二:用 “环境提醒”,让规则 “看得见、摸得着”
孩子记不住 “该做什么”?那就把规则 “贴在眼前”。
教室墙上贴两张卡:
时间流程卡:用图片 + 文字写清 “作业时间步骤”—— 1. 摆好文具(8:00-8:05);2. 安静写作业(8:05-8:40);3. 检查作业(8:40-8:50);4. 自由阅读(8:50-9:00)。每个步骤配个小闹钟图案,孩子一看就知道 “现在该干嘛”。
行为提醒卡:画几个简单的小图标 —— 闭嘴的嘴巴(不说话)、坐直的小人(姿势正)、举手的手(有问题举手)。调皮的孩子看到图标,会下意识收敛。
黑板左侧设 “任务清单区”,老师提前写下当天作业(比如 “语文生字1-3课”“数学口算 20道”),孩子完成一项就自己打个勾。有个一年级的孩子,每天最期待的就是 “打勾”,为了快点打完,写作业都比以前快了。
原理:孩子对文字敏感,但对 “图像 + 流程” 更敏感。把规则可视化,比天天念叨 “要遵守纪律” 管用10倍。
方法三:用 “正向激励”,让孩子愿意 “守规矩”
“你怎么又说话!”“再吵就扣你分!”—— 这些话越说,孩子越叛逆。换种说法,效果完全不同。
不说 “别说话”,而是 “我看到小杰已经安静写了 5 分钟,谁能像他一样挑战 10 分钟?”;
不说 “再吵就不让玩”,而是 “我们来玩‘无声写作’游戏,全班安静 20 分钟,就多玩 10 分钟积木”;
孩子忍不住说话了,不说 “你又犯规了”,而是 “我相信你下次能坚持更久,我们再试试?”
有位老师分享:以前天天喊 “别说话”,孩子充耳不闻;现在用 “挑战”“比赛” 的说法,孩子们反而会互相提醒 “快别说话了,我们要赢!”。
核心:孩子讨厌 “被指责”,但喜欢 “被鼓励”“被期待”。把纪律变成 “游戏”“挑战”,他们会更愿意配合。
纪律的本质,是帮孩子 “学会自我管理”
托管班的纪律,不是为了 “让老师省事儿”,而是为了让孩子在有序的环境里,慢慢学会 “管住自己”。
当小组合作让他们懂得 “责任”,当环境提醒让他们养成 “习惯”,当正向激励让他们尝到 “专注的甜头”,纪律就不再是 “约束”,而是孩子成长的 “助力”。
毕竟,能管好自己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闪闪发光。